质量在我心中

2017-07-12

质量在我心中

 雨然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裁判,而检测数据作为产品合格与否的第一判定依据,无疑是这只天平的砝码。如何有效地、第一时间给出检测数据,为产品研发、质量问题分析、现场质量管控提供第一手数据,是作为每一个检测员衡量自己工作价值的唯一指标,也是精工检测中心义不容辞的职责。

笔者在富临精工检测中心从事多年的检测工作,目睹了检测中心从“一把卡尺闯天下”到形成以三坐标、形貌仪、光谱仪、测长仪等高精测量设备为主涵盖精测、理化、计量等领域的专业发展,从以人为核心只能把经验和技能口耳相授的原始检测模式到形成标准化、制度化作业的模式改变,从以管理者意志到各项考核机制建立实施、全员参与的TQM质量管理模式。这支在富临精工品管部带领下以“高”、“精”、“专”为目标发展的检测队伍,逐渐形成一张得到主机客户高度认可的名片,正是围绕着以下方面工作的开展——

标准是作业第一要素。2016年,公司安排检测中心管理者在上海参加CNAS内审员的培训学习,在管理体系上参照CNAS标准和公司现场实际的运作,不断向成功的三方实验室取经,初步形成了以《检测中心实验室手册》为核心各科室技术管理手册为辅的质量体系模式,目前已得到通用GP10实验室和通用五菱SGMW等客户的认可。

对标客户寻找差异,不断提升自己。清洁度检测一直是我司的检测难题,困扰着公司产品研发,也是客户投诉的重灾区。投入初期,公司的清洁度检测数据一直处于不稳定状况,检测结果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自2014年开始,公司就陆续安排人员在熟悉ISO16232的基础上,对标大众的清洁度检测,从清洗液、过滤膜和喷枪的改进上狠下功夫,又在反复试验和验证下,终于将清洁度空白值颗粒度由400um提升至当前的180um,预计2017年底将实现空白值低于100um,形成了当前以大众和通用两条路线的检测思路,极大地提升了公司清洁度检测能力,清洁度检测准确性也得到多方认可。

抓重点,资源合理运用。外检室作为公司来料的把关,一直肩负着不合格不流入的职责,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协产品数量已逾两千,供应商多达九十多家,来料批次数从2014年的每天60批次上升至每天150多批,而产品检测的复杂性,从过去机械挺柱类产品的几项指标到VVT类、泵类等产品的百余项指标,工作量翻了近三番。在充分考虑公司当前发展的情况下,结合品管部经理徐涛“抓重点,合理利用资源”的工作思路,外检室制定了一系列的加严放宽制度,不断地优化来料验收模式,从之前单一的批次控制到产品每一项指标的控制上,制定了产品信息跟踪表,从单纯的批次检测到不合格项次跟踪控制的方法,“把手伸到该伸的地方”,从而使检测及时率从60%提升至93%,在问题发现和有效跟踪上直观化、数据化,体现自身工作的价值,有效地控制了提升了来料质量管控能力,而外检人员由2014年的9人降至现在的7人,极大地提升了人效。

没有执行力就是一盘散沙,但执行需要需要动力。无论多完美的制度,如果没有完美的监督和评价,到最后都是纸上谈兵,任何一项制度最终的实施对象无非是人。检测员是检测活动的主体,对检测员合理的评价无疑技能和工作热情提升的原动力,但考核和处罚是一把双刃剑,一旦把握不了度,往往会适得其反。结合以上思路,检测中心考核标准一改以处罚为标准的常态考核模式,建立了一套以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加分政策,不断让检测员在工作中寻找改进点、寻找问题继而进行加分,待月度评价时,结合公司人事行政部的考核等级,按高低分分层排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所有人在前进的时候,原地踏步的人员就会受到考核,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检测员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氛围,对于甄选有上进心的储备人才,也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检测中心陆续向其他部门输入四名人才,一改常态除了从事检测“百无一用”的人事尴尬局面。

加之,在品管部以“精益求精,严格监控,永续改进,创造满意”公司质量方针的引导下,检测中心在防错管理、标准化培训、设备维护、6S等活动中持续改进才取得如今焕然一新的面貌。在差距中寻找机会,在机会中寻求发展,相比国家认可的三方实验室和同行业国际检测机构,检测中心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也为后期改善和提升找到了标杆。

随着2017年精工质量月的持续推进,每一个检测员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地拓宽自身视野,为后期各项创新找到更多的方法和路径,同时作为检测知识和经验的火炬手,每一个检测员将在“质量月”活动的倡导和公司质量提升的道路上,走出检测室,为公司201716.5亿的销售收入燃烧着自己的光和热,也为百年富临的宏伟目标献出绵薄之力!

质量在我心中,这是每一个检测员真诚的呐喊!